清晨七点,黟县西递村村民戴琦家门前的“书香门牌”熠熠生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作为“中国楹联第一村”,西递254副古楹联中,75副是家训教化。村民每户认领一联作为行为准则,规范自家的行为,该做法入选历史文化名村类示范案例。
北宋庆历七年,胡氏家族在此开枝散叶,建起这座以徽派建筑为载体的文明容器。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递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评价其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和“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224幢明清古民居鳞次栉比,99条巷弄如血脉贯通全村,马头墙划出的天际线已绵延数百年。
西递的文明底蕴深植于青石板之下。步入西递村,路面光洁得可席地而坐。该村首创“七无四显一不超”保洁标准(无积水、无污渍等,显砖缝、显本色等),成为全国首个古村落保洁地方标准,并获评“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
“现在全村都是景区,连我家小院也成了游客拍照的背景。”村民黄兆群笑意盈盈。
正午时分,一座座马头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古韵。“修缮祖宅时,每一块砖木都要与原貌‘对话’。”村民汤小龙站在投资300万元修复的祖宅前说。这座拥有450年历史的建筑如今变身高端民宿,假期日均营业额超4000元。在古建保护上,西递有着严格的程序:从申请、勘察到施工监管、验收共10道流程。更关键的是,创新分配机制——每年将门票收入的20%作为文物保护基金,另按比例提取给村民分红,让保护者共享收益。
展开剩余51%午后,西递村打造的“千古黟技,匠人圣地”百匠堂成了好去处。这里包含非遗传承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和徽食文化街区三大板块,游客既能感受到古民居的古朴韵味,又能参与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以前手艺人是单打独斗,现在聚成‘匠人圣地’。”在非遗传承体验区,徽州三雕大师徐自清正在教游客雕刻花窗。
落日的余晖把村庄染成了粉色,蝉鸣蛙叫生机盎然。大夫第古宅门额上,“作退一步想”五个篆字格外醒目。1830年,知府胡文照修缮祖宅时主动削墙角三分、退阁楼一步,方便路人推车挑担。这则古训如今化作了基层治理密码。
“听、理、劝、借、退、和”,在西递“作退一步想”工作室,这六字口诀解开了诸多心结。去年初,上访多年的村民方某某主动撤诉:“他们十几次登门,我赶都赶不走,这份诚心让我服气!”原来志愿服务队通过政策解读与情感沟通,化解了涉及11人的集体土地纠纷。工作室运行以来,累计调解纠纷487例。
深夜的黟县西递村,青石巷中传来悠长的打更声。“风高物燥,小心火烛!”来自各行各业的打更队员手提铜锣,穿行在巷弄间。这支志愿打更队延续多年,昼夜巡护224幢明清古建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递村未发生一起重大火灾,守住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血脉。
日前,西递村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这是继世界文化遗产、全球最佳旅游乡村后的又一项殊荣。其内核正如村支书胡傲立所言:“用活千年文化,才能富口袋更富脑袋。”
当十二时辰轮转,打更声再次响起,这座“桃花源里人家”的文化密码,正在薪火相传中解锁乡村振兴之路。(李丹青)
发布于:北京市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