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 孙庆忠 主编 /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
页数: 320
定价: 69.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泥河沟农业文化遗产丛书
内容简介
这部口述史是我们研究团队与村民共同完成的作品。因为彼此的接纳,那些平淡却藏着希望的日子,总能让讲者黯然神伤,让听者泪满双颊。口述史虽是村民个人的生活史,但字里行间也同样流动着采录者的情感——一份因专业所学而生的社会责任,一份重新理解乡土中国的能力与信心。我们与古枣园近旁的村落,与泥河沟村民,已经建立起一种无法割舍的联系。
展开剩余91%对百余位村民访谈,让我们意识到,留下他们的声音,记录他们的故事,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40 位讲述者声情并茂的叙事,135 个要目的提炼,使村庄的历史与文化得以清晰呈现。在一段段独白中,他们看到了自己和家庭、村落之间的联系。在讲述往事的相互参看中,乡情更浓,亲情更烈。我们所期待的村落社会整合的内生性力量,正在村民的生活中悄然生起。
——摘引自 孙庆忠教授《把历史交给村民》
《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历史》后记
作者简介
主编:孙庆忠
[ 人类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民间文化与乡村社会组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发展。近五年,在陕西佳县、河北涉县和内蒙古敖汉旗等农业遗产地进行村落社会研究与乡村建设实验,在抢救与发掘村落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乡村复育之道。]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
宋艳袆、李妍颖、江沛、韩泽东、郭天禹、李禾尧、辛育航、王嘉雪、孙兆琦、高凡、李世宽、陈俞全、 冯星晨、曹玉泽、关瑶、宗世法
目录
总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探索(闵庆文)
导言:留住根脉(孙庆忠)
上篇:守望
武爱雄
一 移民本县上高寨
二 绥德干校背小米
三 为枣卷卷顶神神
武子勤
一 老婆窑洞不能丢
二 石匠手艺五十年
三 毅然退粮三千斤
四 栽树务树如养娃
武占都
一 煤矿食堂学徒工
二 养船运输当水手
三 任佛堂寺总会长
武光勤
一 通镇中学半工半读
二 借毛驴驮媳妇儿
三 工程农业两边忙
四 1976年幸免船难
五 戴着地主的帽子生活
王春英
一 修田筑坝娘子军
二 靠枣树维持生活
三 征地推树我心疼
武岳林
一 泥河沟世代更迭
二 武朝云开基定土
三 风水宝地卧虎湾
四 承重托修缮村庙
五 福祸相续宁河口
六 攘瘟解厄转九曲
武忠凯
一 两村教书未转正
二 翻地回来上夜校
三 晚年赶上好社会
武冬旺
一 山西临县开荒地
二 石工做罢开铁船
武世峰
一 从乡上干部到村书记
二 骡子车路与村庄旧事
三 佛堂寺的庙会与管理
四 龙王河神圆了枣神
武继龙
一 赶羊上山增地力
二 去南泥湾学修坝
三 县长驻村分枣树
四 卖货为儿挣学费
武子周
一 借个毛驴娶媳妇
二 伺候佛堂寺祖师爷
三 亲手栽的枣树不忍扔
武方强
一 福起祖坟沙塌湾
二 远赴铜川学石活儿
三 “征服黄河”战斗队
四 小队调整与枣地分配
武耀增
一 携手婆姨做铁匠
二 拉船联络当艄公
三 祖上铺子“德和恭”
武买保
一 “用糠买来的儿子”
二 “红枣就是我的命根子”
三 垫钱为村搞建设
武青生
一 咱村四个战斗队
二 拦河筑坝石工匠
三 宝斗掉进窑里头
武占强
一 突击队种粮四时忙
二 1976年船难救人
三 通镇背粮脚底起泡
中篇:回望
武国柱
一 团结兴旺的村
二 唯有读书高
三 后村孩子王
武越
一 父女两代的乡思
二 纪念亭与开章小学
三 泥河沟的枣好吃
武冰旺
一 军工厂招工在陕北
二 回乡六次探家亲
三 愿为村子出把力
武孝义
一 哥俩相依铜川打工
二 唯一的出路是当兵
三 供销社从红火到停业
武小林
一 举荐绥德学师范
二 八年的民请老师
三 印象最深白家墕
武正生
一 最苦的日子是高中
二 靠讨吃也不当农民
三 开章小学的撤销
武子军
一 为糖馍馍抹水泥
二 捞鱼遇洪险丧命
三 回榆林创业发展
四 磘里家族“大总管”
武三卫
一 明券石窑细考究
二 “奶菜”:沉重劳动的诗意美化
三 “浮河”:黄河逐浪的生存本领
四 遇良师保送大学
武琳
一 浮水背书不输男
二 家风勤俭腰杆直
三 重返枣源续初心
武永存
一 攒钱一年看庙会
二 神木打工贴补家
三 走南闯北跑生意
武龙
一 浮河山西去偷杏
二 与父亲学校会面
三 谋生辗转居咸阳
武飞
一 从调皮顽童到装修大工
二 浮河、滑冰与池塘炸鱼
三 “我就是泥河沟走出来的人”
武小斌
一 调皮学生受罚跳水
二 打工之路寻找商机
三 卡车拉货的冷与暖
四 回乡创业身负重任
武雄
一 清贫日子里的童趣
二 内蒙古、新疆谋生计
三 孩子勿忘家乡事
武振雄
一 取名“改红”盼男丁
二 辗转打工开大车
三 一喝酒就想回家
武谨
一 下课喝水去我家
二 我想回村陪爸妈
三 留村教书带小孩
武艳霞
一 黄花菜叶编“皮筋”
二 小洞洞藏花生壳
三 辍学外出当保姆
四 看到枣就想泥河沟
下篇:相望
许浚
一 寻找佳县脱贫路
二 垒石造田种枣树
三 红枣节闹红山城
四 难以忘却的记忆
高峰
一 伴枣生活卅六载
二 千年枣林的爱与痛
三 心血用在百姓上
强国生
一 跨越千年的“铁杆庄稼”
二 与枣结缘后的人生转折
三 红枣的“二次革命”
四 业务干部的苦与甜
高剑利
一 作为情感符号的红枣
二 有机红枣的技术研发
三 从“救命粮”到“摇钱树”
苗小军
一 调水征地定赔偿
二 驻村帮扶苦差事
三 2012年泥河沟救灾
四 情感沟通在基层
刘耀
一 初见泥河沟古枣园
二 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准备
三 陕西佳县古枣园的愿景
李大庆
一 我的贡献:牵了个线
二 超前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三 从维持生计理解枣的价值
后记:把历史交给村民(孙庆忠)
中国人民大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报名(点击下方海报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汇集口述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深入探讨口述史的理论框架、方法论创新与实践应用。课程设置涵盖口述史的问题意识与操作方法、深度访谈技巧、集体记忆理论、情感转向研究以及AI赋能下的可能性路径等前沿议题。同时,通过农村减贫、乡村振兴、传统生态知识、非遗传承人与音乐家口述史等多领域实践案例,展示口述史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传承文化记忆方面的独特价值。本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系统把握口述史理论框架、掌握访谈实操技能、提升口述史分析能力,推动口述史研究方向着更加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为记录和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路径。
发布于:浙江省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